“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要堅持問題導向,并不斷找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并且身體力行去落實解決。”
7月11日,在2023新京報貝殼財經夏季峰會開幕式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在主旨演講中指出,我國工業制造業產業發展自身仍存在9個方面的風險和挑戰。
我想就二報告當中關于運用導向的論述,如何分析看待我國工業制造業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探索開拓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談一點體會,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準備了兩個問題,先說個:
要充分肯定成績,堅持問題導向,剖析工業制造業自身存在的問題。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和任務。開拓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保持定力,循序漸進。
“二”報告提出了“六個堅持”,其中之一就是“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發生的問題和矛盾是客觀存在的。現實與時代要求之間的差距、矛盾又可以轉化為發展的動力。
我們能夠覺察、發現、查找并解決問題,要具有清晰鎮定的定力,不斷找出解決問題的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并且身體力行去落實解決。
當前國際國內的形勢復雜多變,壓力加大,各國都在調整產業結構,像本土化、區域化、多元化,這個可以理解。美國網羅其盟友對我進行遏制封鎖打壓逐步升級,一個是臺積電,跟我們終止了高端芯片的制造,再有就是荷蘭的ASML不賣給我們高端的光刻機,很不友好。
世界經濟復蘇遲緩,國際經濟組織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只增長2.7%,其中美國1.6%,我國經濟持續恢復,但是目前的數據來看,弱于預期,下行的壓力有所加大,恢復的基礎還不牢固。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是實體經濟,工業和制造業是根基。
在變局下我們再次審視我國工業產業發展自身存在的風險和挑戰、問題和差距,努力去破解,我總結了制造業和工業產業本身存在的幾個問題,不是全部的問題。
中國工業制造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工業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出現過早過快的下降,脫實向虛的狀況沒有改變,需要我們認識上、措施上繼續加以糾正。大家看到高峰的時候是2006年,工業42%,然后一路下跌,跌到2020年30.9%,好在近兩年有所反彈,去年達到33.2%。制造業同樣由32.5%跌到26.3%,去年有所反彈,27.7%,什么概念呢,韓國的制造業占GDP的比重27%,但是韓國是在1995年工業化,我們要在2035年基本工業化,韓國人均GDP超過三萬美金,我們剛剛超過一萬美金。而我們制造業的占比甚至比韓國還要低,這個確實很危險。
第二個問題是科技創新的能力不夠強,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投入少,占GDP的比重2.55%,其中基礎研發只占3萬億的6.3%,到2025年力爭達到8%。發達國家是多少呢,15%到20%。俄羅斯15%。所以我們這個基礎研發的投入比較薄弱。再有成果轉化率30%,不及發達國家的一半。
第三個問題是產業多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門類全體量大,但是結構不夠優化,一些行業技術經濟指標與國際水平差距較大,產品低端過剩,高端不足,質量品種差距較大,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四是工業基礎能力仍然比較薄弱,一些基礎零配件,元器件依賴進口,12寸的硅晶圓,雖然我們有自己的生產線,但是大多數還是需要進口,存在卡脖子的痛點,產業鏈安全存在風險。
第五個問題是地區行業企業差異大。我們國家工業2.0和4.0并存,大中小企業融合發展不夠,區域產業同質化,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仍然比較明顯。
第六是綠色低碳轉型艱難。單位GDP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1倍,研究污染有明顯的扭轉,但是還沒有根本改變。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了全球的30%。碳達峰、碳中和的壓力大、任務重,3060的任務完成也是很艱難的。
第七是數字化智能化正在起步向前推進,但是轉型的深度廣度不夠,復合型人才短缺,應用場景不多。兩化深度融合,企業跨界融合,還需要走深向實。集成電路制造薄弱,軟硬件研發研制還需要發力。
第八是部分能源資源短缺,原油進口依存度73.5%,天然氣43%,我說一下其他的礦石,鐵礦石對外依存度85%,銅、鈷、鎳約90%,鋰70%依賴進口。國內勘探開發投入不足,國際合作開發步履艱難。這個照片是30萬噸油輪在浙江舟山,我們進口油占73.5%。
第九是產業循環不夠暢通,存在閉環保護,統一大市場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國際多邊雙邊的合作還待加強,我們的話語權,參與權明顯不足。
以上是我總結我們工業制造業產業自身存在的問題,還不是全部的問題。這沒有涉及體制、機制、人才、管理的問題。
我們看到問題和差距,提出辦法并且身體力行落實、解決,這是自信,有實力的表現。
個問題,我們來分析一下工業制造業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存在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
第二,堅持問題導向,落實戰略舉措,建設制造強國。
中國工業制造業問題的解法
面對超預期事件增多,不確定,不穩定幾率增加的狀況,要把握住我國經濟結構性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標本兼治才能做好基礎,增強動力。不管風云如何變換,關鍵是辦好自己的事兒,這是確定的。工業和制造業自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針對上述問題持續努力:
一是保持工業制造業占比基本穩定。剛才我談個問題就是占比過早過快的下降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2035年基本實現新興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也就是說工業化還要走很長的路,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保持制造業占比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同志們,這是在黨的文件里次出現這樣的論斷。保持制造業占比基本穩定。
二再次強調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我們要重點澄清認識,提振信心、強化措施,充分發揮工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支撐保障作用,不再片面追求服務業占比比例的上升。要力爭工業增速與GDP的增速略高或者相當,工業投資的增速與全社會投資增速略高或者相當。只有保證了質量的略高和相當,制造業和工業的占比才能保持基本穩定,否則還會繼續下降。我們要實現經濟的有效的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去年工業和制造業占GDP的比重是32.7和22.7%,連續兩年提升。
二是提高創新能力,加快成果轉化。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和行業共性技術的公關,完成輪重大科技專項的基礎之上,瞻前布局一批重大專項,國家實驗室和重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規上工業企業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和逐量的投入,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比重“十四五”要從1.35%提高到1.6%左右,構建產學研用深入融合與技術創新體系。
同志們要注意,產學研加一個用字,落實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三是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二再次強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包括五個內容: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再加上基礎軟件。中國制造2025提出四基,這幾年又加了基礎軟件,合稱五基。產業基礎化是核心競爭力的基石,也是實現數字化、智能化的前提,必須下工夫做扎實。
四是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走深向實。言外之意是不深不實。數字產業化是手段,產業數字化才是目的。提升半導體產業材料設備和高端芯片的制造能力和水平,時間關系不解釋了,我們的制造能力太薄弱,設計水平不低,封裝設計的水平也不低,但是恰恰制造的環節太薄弱了,因此臺積電和我們中斷合作,確實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我們要著力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
適度超前開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而且延伸到行業和企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十四五”要從7.8%提高到10%,這是“十四五”的重要指標之一。主攻智能制造,5G+工業互聯網,示范推廣,深入到生產制造的核心環節,我說的我們數字化轉型還不深不實其中一個體現就是現在我們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往往停留在表面、表層,沒有深入到生產制造的核心環節,要促進企業和產業鏈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不僅是企業,而要整個產業鏈的數字化。
五是推行綠色低碳、先立后破,穩步安全降碳。能源是源頭,工業是重點,政策是支撐,要立足國情,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加強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查清碳排放、碳足跡,落實碳排放總量強度雙控,保供穩價,保障安全。許多行業沒有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是用電用能用水里面都包含了碳足跡,用碳足跡衡量,所有的企業都有、所有的行業都有減碳的任務。攻克技術難點,發展***,落實綠色金融各項舉措。
六是提升優質制造,提品質、增品種,創品牌。“三品”應擴展到全部的產品和服務,不僅僅是消費品,包括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包括所有的服務。三品的原動力來自于先進技術,要從研發設計抓起,要落實到綠色智能改造中,建立與智能制造相適應的質量管控體系。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學日本,現在不行了。要采用數智孿生等新方法新模式,建立全壽命周期服務,注重用戶體驗,市場評價,推進各個層次的技術標準升級,提升質量創造消費,拉動內需。
七是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集群。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建設各具特色的生產性服務企業和平臺。如期完成重點工程重點項目,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優勢產業,形成區域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實施領航企業培育工程,梯度培育優質企業,包括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向企業和作為鏈主的產業鏈企業,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八是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落到實處,促進國民共進協調發展。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國有資本要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領域集中,更好的發揮控制力、支撐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國企民企平等對待,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破除不利于民間投資和外資投入的隱性壁壘,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重大項目和投資風口上要鼓勵和支持國企、民企合作共贏。
現在動力電池是投資的風口,很熱,但是動力電池行業民營企業占據了的優勢,是寧德時代,第二是比亞迪,他們的市場占有率分別是52%和16%,兩個企業在全世界也是排行第二。
我們中央企業、國有企業發展電動汽車就沒有必要自己去搞動力電池,寧德時代、比亞迪與多個中央企業、國有企業合資,建立動力電池的合資廠,比如說一汽、上汽、東風、長安、廣汽、北汽等等。中央企業和國有企業責任重大,要共贏共進,同時給民營企業留下更多的發展空間。
九是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適應全球經濟的新變局。充分發揮產業優勢,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發揮市場優勢,積極改善國際交往環境,改善多邊雙邊交流合作,吸引外資,走出去,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共贏,開拓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內外循環協調暢通。我選的照片是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直徑1.4米,現在貫通東北、華北、直達上海,每年可以輸送3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占我們全國天然氣用量的接近1/7。
主動參與全球和區域合作,應對外部勢力的封鎖打壓,應對借綠色低碳可能產生的各種貿易、非貿易壁壘,維護好國家利益。
我談的九條措施也不是很全的措施,沒有談到機制體制人才培養和企業管理方面的內容。但是和我們會議的主題,怎么去探索實踐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是不是可以有一點啟發。
- 洞察2023:中國機器視覺光源行業市場規模及競爭格局(附市場份額、競爭格局等) 2024-12-26
- 制造業招聘需求旺 高技能型人才成“香餑餑” 2024-12-26
- 機器人產業向穩增長 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 2024-12-26
- 2023上半年中國自動化市場回顧及趨勢預測 2024-12-26
- 主要國家7成制造業低迷,因需求不足 2024-12-26
- “吉臻高遠,英芝勃發”第八屆POS行業總裁圓桌峰會圓滿成功! 2024-12-26
- 110家高校企業代表齊聚匯川,共筑萬企千校人才生態 2024-12-26
- 機器人磨拋賽道再受關注,佳安智能A輪融資近億元! 2024-12-26
- 國產五軸數控機床變“吃香”,這家企業新增訂單增速超90%! 2024-12-26
- 三星電子擬進軍機器人市場 后續機器人產業望迎持續催化 2024-12-26
- 萬可全球CEO Dr. Heiner Lang首次到訪中國區 將持續增強中國本土化創新能力 2024-12-26
- 并肩向未來:協作機器人助推無限可能 2024-12-26
- 3400億巨頭子公司上市,再遭“靈魂拷問” 2024-12-26
- 研華3.5”單板電腦 MIO-5377,基于12/13代Intel Core,機器人應用理想之選 2024-12-26
- SRT連續完成C輪和C+輪共1.5億元融資,專注全新機器人驅控技術 2024-12-26
聯系方式
- 電 話:0592-6372630
- 銷售經理:蘭順長
- 手 機:18030129916
- 微 信:18030129916